从“看报表”转向“看潜力”——从两则实践案例看银行如何解锁创新型企业“价值密码”

来源于:本站

发布日期:2025-10-16

潘悦 制图

“看企业、看技术、看未来”已成为银行业开展科技金融的共识。然而,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迭代与未来发展的诸多不确定性,如何突破认知壁垒,真正实现对科技产业的“读懂”与发展机遇的“看见”,仍是摆在银行业面前的现实课题。记者近日在河南调研期间,发现两则颇具代表性的实践案例,呈现出从“看报表”向“看潜力”的理念转变。

不过,记者在与银行工作人员的交流中也发现,他们在衡量科技企业尤其是初创期企业的价值和管控风险上,仍面临不少困惑。专家表示,这不仅需要升级原有的评估方法,更需要银行在内部能力、合作模式和创新文化上进行系统性迭代。

下实功穿透技术“迷雾”

万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江新能源”)主营的清洁地热业务,对于非业内人士而言,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当企业就漯河市西城区地热集中供热(供冷)项目建设寻求贷款支持时,面对该项目创新运用的“‘依灌定采,一采两灌’的砂岩地热开发技术”这一专业性极强的技术,中原银行陷入了“理解困境”。

“我们和企业接触的过程其实是很坎坷的,我行面临新兴领域行业研究不透彻、市场可比较案例较少等难题,要不断地去评估验证这个项目的可行性。”中原银行绿色金融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了吃透项目技术内核、研判未来发展潜力,中原银行总行相关负责人多次带队赴河南省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对接河南省地热能发展规划、配套政策、开发模式及项目清单等,摸清地热能项目发展政策环境。

“据我所知,中原银行已咨询了多个部门。”万江新能源副总裁尹永旺告诉记者,“他们跑到省能源局、水利厅,不仅要了解相关政策,还要了解现在的主流技术路径,甚至还找到地矿部门,针对项目区域开展地质排查工作。”

中原银行方面进一步表示,该行多次赴万江新能源开展业务交流,带领营销及风险团队深入了解地热能开发行业政策、业务特点、运营模式及经济效益等,经多次实地考察,学习了解技术路线和工艺流程。同时,加大对已有项目的考察,多次前往中原农谷清洁能源集中供暖(一期)建设项目、万江零碳能源港项目深入开展企业调研,对比已投运项目建设成本、建设周期、运营成本、已投运小区的收入情况、市政配套费落实情况等,对项目资金流进行精准评估。

尹永旺讲述,项目所处的漯河市西城区是一个以高铁兴起的城区,银行在投放的时候会考虑到如果入住率低,将对企业的收入有很大影响。为了摸清真实情况,中原银行的团队晚上8点多跑到小区实地查看,看看亮着多少灯,估算小区的实际使用率。“银行确实做了大量的工作,我认为他们的所有动作都是在做风险把控。”他说。

据介绍,中原银行最终为漯河市西城区地热集中供热(供冷)项目一期授信8500万元。而凭借此次合作积累的清洁地热领域认知基础,该行后续共计为万江新能源授信合计近2亿元,为企业深耕地热分布式能源赛道注入了强劲的金融动力。

多维度洞见企业未来

“传统的银行融资模式主要是看过去,看有没有抵押物,看报表,看规模;中行现在针对科技企业的服务转向看产业、看技术、看团队、看未来。”中国银行郑州自贸区分行工作人员表示。

河南中科清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清能”),正是该行遵循这一思路所重点支持的初创企业中颇具代表性的一家。2024年11月,中国银行郑州自贸区分行首次为这家专注于氢液化、氦液化等低温领域研发、制造及产业链运营的硬科技公司提供了1000万元贷款支持。

对于这家经营成果主要体现在产品开发体系搭建和产品研发上的初创期科技企业,银行如何“看”其发展潜力?中国银行郑州自贸区分行工作人员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尽管中科清能成立时间不长,但其核心团队已经深耕液氢行业多年,技术处于领先水平,有望打破国外垄断。”上述工作人员表示,银行在做判断时,会参考科技企业的各类权威标识,比如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国家级或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等。此外,专利技术的数量和含金量也是衡量企业实力的重要依据。

着眼未来,中国银行郑州自贸区分行工作人员认为,中科清能的市场前景与商业价值也十分可观,其所掌握的低温技术作为平台技术,在能源、航空航天、量子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这些蓝海市场将为企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专家建议动态多维评价

调研中,也有银行从业者表示,在对科技企业的价值判断、风险评估等方面,依旧存在不少认知与实操层面的困惑,比如担心被企业夸大的业务前景、模糊的技术转化路径等“故事化”表述误导。

“在发展科技金融、支持科技型企业的过程中,银行业确实面临如何‘读懂’技术、‘看见’潜力的挑战。这不仅需要升级原有的评估方法,更需要在内部能力、合作模式和创新文化上进行系统性迭代。”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经典的银行信贷评估模型往往难以准确衡量科技型企业的核心价值——创新能力。因此,应从依赖静态财务数据,转向动态、多维度的创新能力综合评价。除了直接参考政府评定的创新积分,银行可以借鉴其指标体系,如研发费用增速、技术合同成交额、获得风险投资金额等,构建自身的企业科技潜力评估模型。这将帮助银行从“看报表”转向“看潜力”,更早识别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硬科技”企业。当然,银行应在技术应用中保持警惕,通过采用不同来源的模型或建立人工复核机制,确保风险判断的独立性和多样性。

人才培养方面,董希淼建议,要采取内部培养、外部引进、实践锻炼等措施,从依靠单一的金融信贷人才,转向打造一支既懂金融又懂科技和产业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必要时候,可以加强与科技型企业、创投机构等合作,采取挂职锻炼、双向交流等方式,增强银行管理人员和客户经理的科技素养和投资能力,加深对创新技术和科技型企业的认识与理解。

董希淼还表示,尽职免责应进一步从模糊的“宽容失败”口号,落实为清晰可操作的制度保障,解决银行分支机构和员工的后顾之忧,提升“愿贷、敢贷、能贷”的能力。比如,建立明确的免责情形清单(如因技术路线选择不当、不可抗拒因素导致的失败)和规范的调查认定程序,既要避免尽职免责沦为空谈,也要防止制度过于“松绑”,真正保护那些担当作为、敢于创新的机构和员工。

温馨提示: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整理,目的在于知识了解,文章内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操作,风险 自担。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原创性。相关信 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

栏目热文

从“看报表”转向“看潜力”——从两则实践案例看银行如何解锁创新型企业“价值密码”

展开全文

潘悦 制图

“看企业、看技术、看未来”已成为银行业开展科技金融的共识。然而,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迭代与未来发展的诸多不确定性,如何突破认知壁垒,真正实现对科技产业的“读懂”与发展机遇的“看见”,仍是摆在银行业面前的现实课题。记者近日在河南调研期间,发现两则颇具代表性的实践案例,呈现出从“看报表”向“看潜力”的理念转变。

不过,记者在与银行工作人员的交流中也发现,他们在衡量科技企业尤其是初创期企业的价值和管控风险上,仍面临不少困惑。专家表示,这不仅需要升级原有的评估方法,更需要银行在内部能力、合作模式和创新文化上进行系统性迭代。

下实功穿透技术“迷雾”

万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江新能源”)主营的清洁地热业务,对于非业内人士而言,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当企业就漯河市西城区地热集中供热(供冷)项目建设寻求贷款支持时,面对该项目创新运用的“‘依灌定采,一采两灌’的砂岩地热开发技术”这一专业性极强的技术,中原银行陷入了“理解困境”。

“我们和企业接触的过程其实是很坎坷的,我行面临新兴领域行业研究不透彻、市场可比较案例较少等难题,要不断地去评估验证这个项目的可行性。”中原银行绿色金融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了吃透项目技术内核、研判未来发展潜力,中原银行总行相关负责人多次带队赴河南省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对接河南省地热能发展规划、配套政策、开发模式及项目清单等,摸清地热能项目发展政策环境。

“据我所知,中原银行已咨询了多个部门。”万江新能源副总裁尹永旺告诉记者,“他们跑到省能源局、水利厅,不仅要了解相关政策,还要了解现在的主流技术路径,甚至还找到地矿部门,针对项目区域开展地质排查工作。”

中原银行方面进一步表示,该行多次赴万江新能源开展业务交流,带领营销及风险团队深入了解地热能开发行业政策、业务特点、运营模式及经济效益等,经多次实地考察,学习了解技术路线和工艺流程。同时,加大对已有项目的考察,多次前往中原农谷清洁能源集中供暖(一期)建设项目、万江零碳能源港项目深入开展企业调研,对比已投运项目建设成本、建设周期、运营成本、已投运小区的收入情况、市政配套费落实情况等,对项目资金流进行精准评估。

尹永旺讲述,项目所处的漯河市西城区是一个以高铁兴起的城区,银行在投放的时候会考虑到如果入住率低,将对企业的收入有很大影响。为了摸清真实情况,中原银行的团队晚上8点多跑到小区实地查看,看看亮着多少灯,估算小区的实际使用率。“银行确实做了大量的工作,我认为他们的所有动作都是在做风险把控。”他说。

据介绍,中原银行最终为漯河市西城区地热集中供热(供冷)项目一期授信8500万元。而凭借此次合作积累的清洁地热领域认知基础,该行后续共计为万江新能源授信合计近2亿元,为企业深耕地热分布式能源赛道注入了强劲的金融动力。

多维度洞见企业未来

“传统的银行融资模式主要是看过去,看有没有抵押物,看报表,看规模;中行现在针对科技企业的服务转向看产业、看技术、看团队、看未来。”中国银行郑州自贸区分行工作人员表示。

河南中科清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清能”),正是该行遵循这一思路所重点支持的初创企业中颇具代表性的一家。2024年11月,中国银行郑州自贸区分行首次为这家专注于氢液化、氦液化等低温领域研发、制造及产业链运营的硬科技公司提供了1000万元贷款支持。

对于这家经营成果主要体现在产品开发体系搭建和产品研发上的初创期科技企业,银行如何“看”其发展潜力?中国银行郑州自贸区分行工作人员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尽管中科清能成立时间不长,但其核心团队已经深耕液氢行业多年,技术处于领先水平,有望打破国外垄断。”上述工作人员表示,银行在做判断时,会参考科技企业的各类权威标识,比如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国家级或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等。此外,专利技术的数量和含金量也是衡量企业实力的重要依据。

着眼未来,中国银行郑州自贸区分行工作人员认为,中科清能的市场前景与商业价值也十分可观,其所掌握的低温技术作为平台技术,在能源、航空航天、量子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这些蓝海市场将为企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专家建议动态多维评价

调研中,也有银行从业者表示,在对科技企业的价值判断、风险评估等方面,依旧存在不少认知与实操层面的困惑,比如担心被企业夸大的业务前景、模糊的技术转化路径等“故事化”表述误导。

“在发展科技金融、支持科技型企业的过程中,银行业确实面临如何‘读懂’技术、‘看见’潜力的挑战。这不仅需要升级原有的评估方法,更需要在内部能力、合作模式和创新文化上进行系统性迭代。”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经典的银行信贷评估模型往往难以准确衡量科技型企业的核心价值——创新能力。因此,应从依赖静态财务数据,转向动态、多维度的创新能力综合评价。除了直接参考政府评定的创新积分,银行可以借鉴其指标体系,如研发费用增速、技术合同成交额、获得风险投资金额等,构建自身的企业科技潜力评估模型。这将帮助银行从“看报表”转向“看潜力”,更早识别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硬科技”企业。当然,银行应在技术应用中保持警惕,通过采用不同来源的模型或建立人工复核机制,确保风险判断的独立性和多样性。

人才培养方面,董希淼建议,要采取内部培养、外部引进、实践锻炼等措施,从依靠单一的金融信贷人才,转向打造一支既懂金融又懂科技和产业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必要时候,可以加强与科技型企业、创投机构等合作,采取挂职锻炼、双向交流等方式,增强银行管理人员和客户经理的科技素养和投资能力,加深对创新技术和科技型企业的认识与理解。

董希淼还表示,尽职免责应进一步从模糊的“宽容失败”口号,落实为清晰可操作的制度保障,解决银行分支机构和员工的后顾之忧,提升“愿贷、敢贷、能贷”的能力。比如,建立明确的免责情形清单(如因技术路线选择不当、不可抗拒因素导致的失败)和规范的调查认定程序,既要避免尽职免责沦为空谈,也要防止制度过于“松绑”,真正保护那些担当作为、敢于创新的机构和员工。

__BASE64_5byA5oi36aKG5Y+W__ __BASE64_JDExMDAw__ __BASE64_6LWg6YeRKw==__ __BASE64_NTA=__ __BASE64_5YWD57qi5YyF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