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R连续5个月“按兵不动”,降息窗口仍需等待
来源于:本站
发布日期:2025-10-20
10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继续“按兵不动”,1年期和5年期以上品种均维持前期水平,LPR连续5个月保持不变,与市场普遍预期一致。
10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新版LPR报价:1年期品种报3.0%,上月为3.0%;5年期以上品种报3.5%,上月为3.5%。
市场分析认为,这一结果源于政策利率稳定、银行息差压力等多重因素,而随着四季度稳增长需求上升及外部约束弱化,货币政策仍有充足的适度宽松空间。
LPR维持不变
10月两个期限品种的LPR报价保持不变,符合市场预期。
政策利率(央行7天期逆回购利率)保持稳定,已在很大程度上预示10月LPR报价会保持不动。作为LPR定价基础的央行7天期逆回购利率,自5月下调10个基点至1.40%后持续企稳,10月14日央行开展的91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仍维持该利率水平,从机制上决定了LPR缺乏下调基础。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从LPR报价机制看,作为LPR定价基础的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为1.40%,并未发生变化,因此LPR较难下降。
银行层面的息差压力进一步抑制了LPR下调空间。从银行方面看,随着持续向实体经济减费让利,银行息差缩窄压力不断增大。2025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进一步降至1.42%,较去年四季度末下降了10个基点。
此外,受反内卷牵动市场预期等影响,近期包括1年期银行同业存单到期收益率(AAA级)在内,主要中长端市场利率有所上行,商业银行在货币市场的融资成本略有上升。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在商业银行净息差处于历史最低点的背景下,当前报价行主动下调LPR报价加点的动力不足。
“银行缺乏压降LPR报价加点的动力。”董希淼称,在这种情况下,引导LPR下降并非当务之急。而且,随着市场利率不断降低,降息的边际效应也在下降,降息并非稳增长、促消费的关键因素。
目前,无论是企业贷款利率还是个人贷款利率都处于低位。根据央行刚刚公布的金融数据,9月企业新发放贷款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40个基点;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25个基点。
稳增长需求上升
三季度以来,货币政策总体上处于观察期,这是近期LPR报价保持稳定的根本原因。近期,外部波动加大,美国高关税政策对全球贸易及我国出口的影响有可能在四季度进一步体现,加之投资、消费增速有所下行,四季度加力稳增长、稳就业的必要性上升。
央行高层已释放明确信号。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出席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时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的情况和形势变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证流动性充裕,支持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巩固和增强经济向好态势,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运行,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基于此,专家普遍认为,年底前货币政策仍有操作空间,具体可能呈现几个方向。
首先,LPR针对性下调可期。王青指出,年底前在大力提振内需、“采取有力措施巩固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态势”过程中,政策利率及LPR报价有下调空间。接下来稳楼市政策需要进一步加力。预计四季度监管层有可能通过单独引导5年期以上LPR报价下行等方式,推动居民房贷利率更大幅度下调。这是现阶段缓解实际居民房贷利率偏高问题,激发市场购房需求,扭转楼市预期的关键一招。
其次,总量政策工具也有空间。董希淼认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有继续大力实施的空间和可能。未来一段时间,预计央行将通过逆回购、买断式逆回购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对中短期市场流动性的调节;通过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降准等措施,继续释放中长期流动性,优化流动性期限结构,进一步满足政府债券发行、信贷投放增加等对市场流动性的需求,保持金融市场流动性充裕,更好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服务。
另外,外部约束弱化提供操作窗口。9月美联储恢复降息,并有可能连续降息,外部因素对国内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掣肘进一步弱化,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从降息的必要性上来讲,弱信用、弱地产以及低通胀和高实际利率环境下,我国降息周期延续的必要性较高。
而从可行性上来讲,虽然美联储9月降息创造了较好的海外环境,但国内商业银行息差压力仍然不小,LPR下调引导贷款利率调降前,可能需要存款利率的先行下调。
从紧迫性上来讲,虽然海外关税冲击不确定性加大,但我国资本市场韧性仍强,宽货币集中发力提振市场信心的必要性可能短期有限。若10月美联储延续降息决议,中美利差或进一步收窄,而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也可能随之抬升,后续我国降息的必要性可能有所增加,但操作节奏仍然基于我国国内资本市场走势,以及实体经济需求修复斜率。
温馨提示: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整理,目的在于知识了解,文章内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操作,风险 自担。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原创性。相关信 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
分享到